爱美剧,爱生活 请登录 | 免费注册


岑文本与岑参:一门三相的家族荣光与诗坛传奇



  在唐朝的璀璨星河中,岑文本与岑参犹如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,前者以宰相之才辅佐明君,后者以边塞诗篇名垂青史。两人虽相隔三代,却因家族血脉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,共同谱写了一段跨越朝堂与诗坛的传奇。

  宰相世家的荣耀与陨落

  岑文本(595—645年)出身南阳棘阳岑氏,家族自西梁以来便以文韬武略著称。其祖父岑善方为西梁吏部尚书,父亲岑之象曾任隋朝虞部侍郎。岑文本自幼聪慧,十四岁为父申冤时,一挥而就的《莲花赋》令司隶叹服,由此崭露头角。唐太宗时期,他历任中书舍人、中书侍郎,最终官至中书令(宰相),掌管机要十余年。岑文本以“弘厚忠谨”著称,曾力劝唐太宗从征辽东时“去奢从俭”,其谦逊品格深受帝王信任。然而,这位辅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宰相,却在51岁时病逝于征途,太宗悲叹“文本殒逝,令人悲伤”,追赠侍中,谥号“宪”,陪葬昭陵。

  岑文本的辉煌并未延续至子孙。其侄岑长倩在高宗朝拜相,却因反对立武则天侄子为太子被腰斩于东市,五子同死,祖坟被掘;堂侄岑羲在中宗、睿宗朝为相,后因站队太平公主被玄宗诛杀,满门抄家。三次宰相之位的荣耀,最终化为家族的血色黄昏。岑参在诗中感慨“国家六叶,吾门三相矣”,既是对祖辈功业的追忆,亦暗含对家族兴衰的唏嘘。

  岑参:没落贵族的边塞突围

爱美剧tv

  岑参(约717—769年)生于官僚家庭,但幼年丧父,家道中落。他自述“五岁读书,九岁属文”,十五岁隐居嵩阳苦读,二十岁献书长安求仕未果,三十岁方中进士,仅授九品兵曹参军。与祖辈的平步青云相比,岑参的仕途充满坎坷。然而,正是这种“误徇一微官”的失落,驱使他将目光投向边塞——那里既是建功立业的战场,也是重续家族荣光的希望。

  天宝八载(749年),岑参随高仙芝入安西都护府,任掌书记。在轮台、武威等地的军旅生活中,他目睹了“火山今始见,突兀蒲昌东”的奇景,记录了“十日过沙碛,终朝风不休”的艰辛,更写下了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千古名句。这些边塞诗不仅展现了大唐西域的壮阔风貌,更透露出岑参对功名的渴望:“功名只向马上取,真是英雄一丈夫!”

  血脉相连的精神传承

  尽管岑文本与岑参未曾谋面,但家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两人。岑文本以文治天下,其《藉田颂》《三元颂》等作品以辞藻华美、气势恢宏著称;岑参则以诗名世,其边塞诗继承了祖辈的雄浑气魄,又融入个人经历,形成“雄奇瑰丽”的独特风格。两人均擅长骈文与颂体,岑文本的《七庙议》与岑参的《感旧赋》在文风上一脉相承,均体现出对家国命运的深刻思考。

  此外,岑文本“谦谨孝悌”的品格亦在岑参身上延续。岑参虽渴望功名,却始终保持文人风骨。他在边塞收养回鹘放羊娃岑鹘,教其汉语与文化,后举荐岑鹘为朝廷翻译,促进了民族交流。这一善举与岑文本“抚弟侄恩义甚笃”的家风如出一辙。

  历史长河中的双子星

  岑文本与岑参,一个是贞观年间的宰相,一个是盛唐边塞的诗人,看似轨迹迥异,实则同根同源。他们共同见证了岑氏家族从鼎盛到衰落,再到以文化重生的历程。岑文本以政绩留名青史,岑参以诗篇传颂千古,两人恰似家族血脉中的文武双璧,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。

  今日,当我们吟诵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时,不仅是在感受盛唐气象,更是在触摸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。岑文本的治国理想与岑参的边塞豪情,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“家国同构”的文化基因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。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