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、战乱不断的特殊阶段。后晋(936年—947年)作为这一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,虽仅存续12年,却因“割让燕云十六州”和“儿皇帝”的屈辱外交,成为影响宋元明清四朝边疆格局的关键节点。
一、后晋的建立:石敬瑭的投机与契丹的野心
后晋的建立源于后唐末年的权力真空。石敬瑭出身沙陀军事贵族,其父臬捩鸡以善骑射追随李克用父子征战,官至洺州刺史。石敬瑭本人因骁勇善战被李嗣源招为女婿,并参与镇压朱友珪叛乱、平定赵在礼之乱等战役,逐步掌控河东军政大权。
关键转折点发生在后唐清泰三年(936年)。李嗣源养子李从珂通过兵变夺取帝位后,对石敬瑭的河东势力深感威胁,试图通过调任将其调离根据地。石敬瑭遂以“清君侧”为名起兵,但兵力不足,遂向契丹求援。他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提出三项条件:
割让燕云十六州(今北京、天津及河北、山西北部);
岁贡绢帛30万匹;
认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。
契丹出兵后,石敬瑭在太原称帝,国号“晋”,史称后晋。同年十一月,契丹册封石敬瑭为“大晋皇帝”,后晋军队攻入洛阳,灭后唐。
二、燕云十六州:中原王朝的“千年伤疤”
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,包括幽(北京)、蓟(蓟县)、瀛(河间)等战略要地,其丢失对中原王朝造成深远影响:
军事屏障丧失:十六州地处农耕与游牧文明交界带,长城隘口如居庸关、古北口均在此地。失去后,中原门户大开,契丹骑兵可直抵黄河。
经济基础动摇:该地区是中原王朝的马政中心,幽州更被誉为“北方马市”。失去后,宋朝长期面临战马短缺的困境。
政治心理创伤:后晋灭亡后,北宋多次试图收复失地,均以失败告终,直至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派徐达北伐才最终收回。
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中原王朝在宋元时期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状态,成为后世评价石敬瑭“卖国求荣”的核心依据。
三、后晋的统治:从屈辱外交到内部崩解
石敬瑭时期(936—942年):
外交屈辱:石敬瑭对契丹“称儿称臣”,每年除岁贡外,还需派使者向契丹“告哀”“贺生辰”。942年契丹索要吐谷浑部落时,石敬瑭因惧怕契丹与内部将领刘知远反对,最终忧郁而死。
内部矛盾: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公开指斥石敬瑭“父事契丹,困耗中原”,并起兵反抗。石敬瑭虽镇压叛乱,但已失去军心。
石重贵时期(942—947年):
政策转向:石重贵即位后,宣布“对契丹称孙不称臣”,试图摆脱傀儡地位。
战争爆发:944年契丹南征,后晋在澶州(今河南濮阳)击败契丹,但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时,后晋主帅杜重威率十万大军投降,导致开封失守。石重贵被迫投降,全家被掳至契丹,后晋灭亡。
四、后晋的历史影响:五代十国的缩影与转折
加速五代更迭:后晋灭亡后,刘知远建立后汉,但仅存4年便被郭威取代,五代政权进入最后阶段。
推动军事集团化:后晋时期,河东节度使刘知远、成德节度使安重荣等地方军阀势力膨胀,为后汉、后周及北宋的“强干弱枝”政策提供反面教材。
民族关系恶化:石敬瑭的屈辱外交加剧了中原王朝与契丹的矛盾,导致此后百年间宋辽战争不断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