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美剧,爱生活 请登录 | 免费注册


小米员工或相关类似企业员工是否适应日常12小时或更长的工作时间?


小美发布 2025-04-30 15:20:43 阅读 322 字数 1376
5



近期社交平台热议的“小米日均工时不低于11.5小时”制度经多方信源证实确有其事。据脉脉、小红书等平台员工爆料及《金羊网》《新浪财经》等媒体调查,小米内部存在差异化工时要求:手机研发部门日均工时达14-15小时,行政岗位为10.5小时,外包员工需严格满足11小时工时要求,否则面临约谈甚至解雇。这种制度通过“工时排名”机制强化,员工需在社交平台打卡,工时不足者需提交书面说明,甚至影响绩效评估。


我国实行每日8小时、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,即使因特殊原因需延长工作时间,每月加班也不得超过36小时。而小米日均11.5小时的工作安排,按5天计算周工时达57.5小时,远超法定上限。此外,工时排名与绩效挂钩、请假需补工时等规定,也涉嫌变相强迫劳动。


从人的天性来说,西方国家大多认为劳动是对人的处罚,所以周末上班是难以接受的;但是在东亚文化圈,因为物质等方面的原因,大多还是以忍耐为主。


小米是如何让员工做到长时间加班的呢?


组织规训与生存策略

小米通过“工时排名”“末位约谈”等制度设计,将工时与绩效、晋升直接绑定,形成隐性压力链。员工为保住岗位,不得不参与“工时竞赛”。部分员工采用“战术性加班”策略,通过延长在岗时间展现工作态度,即便实际工作效率低下。


行业文化内化

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的“加班即奋斗”价值观,使员工将超长工时视为职业常态。小米作为行业头部企业,其文化更具示范效应。员工为融入行业生态,主动或被动接受“996是福报”的逻辑,甚至将高强度工作视为个人价值的证明。


经济激励与职业发展诉求

小米通过绩效奖金、股权激励等物质手段,部分抵消超长工时的负面效应。对基层员工而言,加班费成为重要收入来源;对中层管理者,高工时则与晋升机会挂钩。此外,互联网行业技术迭代快,员工为保持竞争力,需通过加班学习新技能。


心理契约重构

部分员工通过“自我合理化”机制适应高压环境。他们将加班视为“投资未来”,或通过社交媒体展示“奋斗者”形象,获得心理满足感。这种认知重构使超长工时从被动承受转变为主动选择。


更重要的一点是小米或类似企业的员工多来自于优秀的小镇作题家,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,后续展开分析。


2010年,小米成立,成立之时,小米名不见经传,为了打败当时的巨头诺基亚,三星,还有一众的山寨机,小米采用了极致性价比的打法,成功让小米用10年时间做到了别人20年才能做到的规模。小米产品的利润率是很低的,消费者身上的羊毛少了,那就只能把自己的人掰成两瓣用,节省开支,在用人上小米也是追求“性价比”。


小米员工对超长工时的“适应”,本质是个人、组织、行业多重逻辑交织下的生存选择。


是否有了这些心理或制度建设或金钱激励,小米或类似企业的员工自愿加班呢?


从脉脉上小米员工的发言来看,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习惯加班文化。



入职小米第一月,基本总是加班偶然半天11点下班。部门原来同事离职了,主管让我接他的活,他天天拉着我看,还是完全看不懂代码,而且他很快就要走了,还没完全交接完。以后还要接另一个要走的同事的活。


长期过度加班会导致员工身体疲劳、心理压力增大,引发各类健康问题,如亚健康状态、慢性疾病等。工作与生活失衡,员工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家人、朋友,参与社交活动和个人兴趣爱好,生活单调枯燥,影响心理健康和个人幸福感。尽管部分员工能够适应长时间工作,但随着身心健康问题的凸显、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追求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,一些员工可能会选择离开小米,寻求更健康、更平衡的工作环境。



评论


游客520179 发表于 2025-06-22 08:50:20

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