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美剧,爱生活 请登录 | 免费注册


高学历失业者的早餐店:一个中年女硕士的坠落与千万人的困境


小美发布 2025-05-28 19:04:08 阅读 252 字数 1547
37



北京科技大学的硕士文凭在阳光下闪着微光,热力学专业的教科书在书架上整齐排列——这是44岁张薇(化名)过去引以为傲的身份证明。2022年的春天,一纸裁员通知将她抛入失业大潮。两年间,数百份简历石沉大海,从最初期待匹配原有薪资,到后来“只要生活费就干”,直至彻底放弃重返职场的念头。如今,她打算在几平米的角落开早餐店,通过美团接单维持生计。当她在网络分享经历时,涌来的却是刺耳的嘲讽:“去做保姆啊”“当月嫂不香吗”,甚至有人揶揄“读书无用论”。


智联招聘数据显示,40岁以上男性求职者普遍遭遇“简历秒拒”,投递100份简历仅收获3次面试机会;更残酷的是,该群体再就业薪资普遍下降。据2025年统计,中国40-55岁人群失业率已攀升至18.43%-26.17%,成为劳动力市场中沉默的“失落一代”。


劳动力市场对中年群体的系统性排斥已成顽疾。2020年数据显示,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的35岁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14.9%,增速是35岁以下群体的两倍以上;其中50岁以上求职者增幅高达32.4%。而招聘市场的反应却是冰冷的门槛:81.6%的受访者认为年龄已成为仅次于学历的第二大就业歧视因素,远超性别歧视。


企业端的“35岁红线”早已是公开的秘密。一名人力资源主管坦言:“10个招聘信息中,8个要求35岁以下,剩下2个只招应届生。”这种偏见的根源被包装成理性选择:某企业管理者在拒绝36岁Java程序员时直言,尽管对方能力匹配,但“性价比不高”——年龄大意味着“工作不如年轻人拼、工资要求高、有主见难被忽悠”,却忽视其技术沉淀带来的高效问题解决能力。

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劳动力结构的老化与产业需求的错位。中央财经大学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》揭示:1985-2018年间,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从32.2岁升至38.4岁。当“经验丰富”的传统优势遭遇“体力下降”的刻板印象,中年专业人士在数字经济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。而且这种错误印象是资本刻意制造的。


新兴产业虽提供新机会,却难解中年转型之困。半导体、新能源、AI等政策扶持领域看似前景广阔,但转行者需跨越“三座大山”:年龄歧视、年龄歧视、年龄歧视。


“去做保姆”的嘲讽背后,藏着扭曲的职场生态心理学。当张薇的硕士学历与早餐店计划形成刺眼反差,部分网友通过贬低她来缓解自身焦虑——这本质是替代性攻击(Displaced Aggression)的体现:无力改变失业困境的群体,将矛头转向更弱势的同类,通过否定他人价值来维系自我认同。


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“底层互害”。在流量逻辑下,“985硕士送外卖” 被包装成猎奇叙事,消解了中年失业的系统性风险。正如外卖骑手老贾的独白:“被叫‘硕士外卖员’时,他们不在乎我为什么失业,只想看高材生落魄的笑话”。当个体困境成为公众消遣,真正的责任主体——企业年龄歧视、政策保障不足——反而隐于幕后。


更值得警惕的是职场达尔文主义的内化。部分网民指责失业者“不够努力”“放不下身段”,实则是将结构性矛盾转化为个人失败。这种思维恰为企业卸责提供借口:某企业HR声称“中年人要价高、不服管理”,却避谈企业压缩人力成本的本质需求。不知这位HR到了中年后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?


中年失业者的自救路径折射出劳动力市场的残酷分层:


  • 底层托底行业:外卖、快递、网约车构成“铁人三项”,全国骑手总数超1000万,网约车司机注册量逼近700万。46岁土木工程师老贾转行外卖后日工作12小时,月入仅6000元,坦言“只是过渡,不敢告诉父母”。


  • 传统服务领域:保安、保洁、保姆组成的“吉祥三宝”成女性再就业主力。北京某高端小区保安需轮岗12小时,月薪4500元。


  • 高风险创业:开早餐店、摆摊、自媒体被戏称“创业三部曲”。某三线城市商业街店主哭诉:“每半年倒闭一批店,我投20万开熟食店,半年血本无归”。


更具荒诞感的是“炒股再就业”的兴起。部分中年男性将股票投资视为“体面退路”——既避免跑网约车的体力消耗,又能用“价值投资”等术语维持精英幻觉。然而当注册股民突破2亿,真正的赢家唯有证券公司和交易平台。


真正的职业平等,从不是让硕士“屈就”保姆,而是让每双手都能体面地创造价值。


特别想说一句,对于年龄未到35岁或45岁的体制外在职人员,如果对前辈没有丝毫怜悯,而为虎作伥,等你们到了这个年龄会怎么样呢?



评论


游客3757380 发表于 2025-06-22 08:47:37

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