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美剧,爱生活 请登录 | 免费注册


南唐中主李璟接连失地割地称臣


小美发布 2025-04-27 02:11:36 阅读 242 字数 1692
5



李璟是徐知诰的长子,但父亲最初偏爱次子李景迁,甚至在李景迁病逝后一度想传位给四子李景达。李璟在继位前多次推辞,最终被大臣周宗强行披上龙袍才登上帝位。


一个好的皇帝,可以将国家带向兴盛,一个昏君,则会给一个国家带来灾难,更有可能会将一个国家引向灭亡。以隋文帝和隋炀帝为例,一个雄才大略,很有作为,使隋朝从建立之初,就进入了盛世,一个短短十几年,不但败光了自己父亲攒下的家底,更将国家带向了灭亡。



南唐中主李璟,虽不算一昏君,但一生做过的三件错事,给了南唐沉重打击,使其再也没有恢复生机,最终在后主李煜手里,南唐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。南唐建立者李昪,原是南吴重臣,和宋齐丘、王令谋共同辅佐南吴睿帝杨溥,李昪大权在握后,生了异心,在937年,废掉杨溥自立为帝,建立了南唐。


在李昪手里,南唐采取保守政策,着力内部发展,而中主李璟即位后,一改李昪的保守政策,开始对外大规模用兵,迅速扩大了领土,但也拖垮了南唐经济,使南唐开始走向衰落。李璟对朝廷的管理并不完全依赖亲信,他过度依赖权臣和将领,以为这样能巩固自己的统治。然而,这种策略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,反而让一些野心勃勃的重臣得以攀升至权力的巅峰。许多原本忠诚于李璟的臣子,在积累了足够的权力后开始背叛他,转而追求个人的政治利益。


李璟登基之时,正值中原政权更迭之机,儿皇帝石敬瑭结束了自己可耻的一生,其侄子石重贵继位,后晋对待契丹的国策开始发生变化,后晋与契丹之间的形势日趋紧张,大战一触即发,这种局面对于李璟极为有利。如果李璟能沉得住气,积蓄力量,抓住时机,耐心等待的话,逐鹿中原也并非没有机会。

可是李璟显然还是缺乏足够的战略眼光,他并没有充分地利用不久之后后晋与契丹的大战之机,将势力往北推进,反而在关键的时刻,将主力放在了南面,先后与南方的闽、楚两国爆发战争,从而丧失了入主中原的最佳时机。

其实,李璟南面用兵,若是选将得力,能收到开疆拓土的效果,对于南唐来说,也不啻于增强国力的机会。可惜,李璟每次都所托非人。


伐闽之时,李璟点查文徽和臧循为将,出兵攻打闽国,这二位仁兄驭下不严,在闽国境内烧杀抢掠,民心尽失,最后被闽国大将李仁达引吴越兵为外援大败于福州,损兵折将,灰头土脸地被赶了回来。

伐楚之战,李璟点边镐为主将,利用楚国内乱之机,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,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楚国首都谭州(今湖南省长沙市),形势不可谓不顺,可是进了谭州之后,唐军老毛病又犯了,到处搜刮,抢劫掳掠,楚将刘言趁势起兵,把边镐又赶回了老家。

两次开战,每次都是形势很好之后,又如过山车般,跌落谷底,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。这两次军事行动的结果除了抓回来几个俘虏之外,一无所获,反而赔进去一大笔军费和物资。为了战争之需,他铸造大钱,导致货币贬值,国家经济陷入困境。

李璟生活奢侈无度,政治腐败,导致民不聊生,百姓怨声载道,再加上对外战争,加大了自身损耗,导致军队疲弱,百姓负担加重,国家由盛转衰。



李璟上台后,虽加大了对外扩张,迅速扩大了南唐领土,但在这个时期,它敌对的后蜀,迎来了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——周世宗。周世宗做了后蜀国君后,励精图治,整顿军纪,减少赋税等,很快国富民强,军队兵强马壮,之后他又南征北战,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。

他将目标放在了南唐身上,在后蜀的进攻下,南唐节节败退,失去了大片国土,最后被迫割地称臣,使国家失去了大片土地。这样做,不但增强了敌国实力,又削弱了自身实力,为之后后蜀(宋朝)灭南唐埋下了伏笔。


对一个国家来说,迁都是一件大事,因为迁都劳民伤财,耗损极大。南唐被后周打败后,割地称臣,换来了短暂和平,但李璟知道,后周绝不甘于此,南唐仍面临后周的威胁,于是他一边让人加固金陵城防,一边动了迁都念头。


虽然群臣反对,但李璟还是执意迁都。961年,李璟迁都南昌,并将太子李煜留在金陵监国,但到南昌后,李璟就后悔了,因为南昌城市规模狭小,皇宫规模也小,且不好改建,这让李璟心情郁闷,群臣也是牢骚满腹,没过多久,李璟就病死了,儿子李煜接替了皇位。


李璟上台后,放弃了父亲的保守策略,开始了扩张之路,扩大了国家版图,但也因连年战争,加大了自身损耗,使其实力减弱,没有能力对抗崛起的后蜀,最终被迫割地称臣,国家走向衰落。又因惧怕后蜀,主动迁都,但因南昌城市狭小,皇宫难以扩建,心情郁闷,没过多久就去世了,可以说,他一生的三件错事,不但害了南唐,也害了自己。



评论


游客508706 发表于 2025-06-22 08:51:49

e